川藏隊登山課堂①
2017年08月02日 所屬:登山文化
【引言】
戶外運動從開始的小眾人群逐漸走進更多人的生活,戶外玩家也把參與戶外活動作為自己人生中特別的體驗向朋友推薦或炫耀。
如今短期、輕量、技術難度低的活動已經不能滿足大家探索的欲望。很多人開始參與技術性高、活動強度大、時間更長的戶外運動。
有句老話是風險越高、回報越大,這個道理在這里也是不二法則。想看更美的風景就需要深入偏遠的地區,回歸原始環境才能收獲精彩,當然還有朋友圈里的高逼格照片 。
十四年中專注開展雪山攀登服務,這是一個復雜和高風險的戶外運動。我們投入大量精力、人力、財力來提高自身在安全和攀登上的能力,不斷學習更新相關的技術。
今天起我們開設“川藏隊登山課堂”將十余年積累的經驗和知識與大家分享,只要你花上5分鐘時間細看這些知識,或許在某個時候就能幫你做出正確的判斷或者贏得生存的機會。
川藏隊登山課堂(第一期)
失溫
2017年五一假期發生在鰲太穿越上的悲劇深深刺痛著大家,多名愛好者因為天氣突變等原因罹難。這不是鰲太線上第一次逝去生命,也沒人能保證這是最后一次。
大家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失溫、掉隊、團隊精神等問題,卻沒有深入的把其中風險認識清楚。很多媒體或平臺對“失溫”做了相應介紹,大家對此有了一知半解的層度,但在安全認知上這如同隔靴搔癢。
光是告訴大家體溫到了多少度算失溫是完全不夠的,等發現體溫只有33度時已經將自己陷入危險之中。我們的課堂希望幫助大家從根本認識“失溫”,并在源頭上避免失溫,真正做到心中有數才出發。
第1節
體溫從哪來的
身體內部的溫度稱為體溫,是保證新陳代謝和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維持體溫主要依靠葡萄糖在體內分解氧化所釋放的能量。具體到身體就是內臟制造了全身超過50%的熱量。故此我們的身體軀干部分是核心體溫區(不包含四肢和頭部)。
當熱量過多體溫過高身體也會啟動相應的機制來控制,比如流汗、毛孔擴大、血管擴張等……
什么是核心體溫區
上圖中的紅色圓圈就是人體的核心體溫區,臟器和消化系統從日常攝入的食物中轉化出的熱量通過心臟和血液將熱量輸送到全身。
而黑色方框的身體部分是沒有這樣的產熱能力的(四肢運動產熱是另一種方式),而頭部是全身散失熱量最多的部位。
這部分黑框內的身體我們稱為遠端組織或機體,如果沒有了核心區的熱量及營養供應,它們將無法正常發揮作用。
第2節(重點)
失溫
“失溫”和感覺冷是完全不同的,當人體熱量流失大于人體熱量制造,并由此導致人體核心溫度低于37度就確定為“失溫”或稱為“低體溫”,體溫的流失包含以下一種或多種方式。
1、輻射
人體熱能紅外輻射、我們的身體外邊會有一個熱量包圍圈,這是肉眼不能看見的,它一直存在并慢慢的消耗體內熱量(最慢的流失)
2、對流
風或水流經過人體,帶走體溫(最快的流失)
3、傳導
物理接觸導致溫度傳遞到另一個物體上(相對較慢的流失)
4、蒸發
水在皮膚表面蒸發吸收與消耗大量熱能(較快的流失)
熱量流失的方式是大家應該要特別注意的,不要糾結于體溫度數來判斷“失溫”,而是在進行戶外活動或作業前就要考慮到可能面臨的風險威脅,了解上面4個要點可以很好的分析出我們要面對的哪些因素會導致熱量流失,把防御工作做在發生失溫之前。
我們用雪山攀登面臨的環境來舉例:
基于傳導機制,人趴在雪地上和站在雪地上失去熱量的速度就完全不同,因為物理接觸面積增大會讓熱量更快的流失。
雪山上狂風四起,帳篷里和帳篷外的失溫速度就會有天壤之別,因為帳篷擋住或是中斷了對流,阻止風把體溫帶走。
輻射流失可能大家聽起來很難理解,簡單的說就是你所處環境的溫度越低,輻射流失就越快。
水在皮膚表面的蒸發是常被忽略的風險,在雪山攀登時有人為了抵御外界嚴寒而穿的太厚,當運動起來多余的熱量不能散發出去,體溫逐漸升高迫使身體開始出汗。汗液在皮膚表面蒸發并消耗熱量。
同時被汗液濕透的服裝,其熱傳導能力也大大加強。生活中已有這樣的常識,很燙的鍋要用干毛巾包裹才可以端起,如果用濕毛巾去包裹,其熱量會瞬間穿透毛巾傳遞到手上導致燙傷。
第3節
運動產生的熱量
當我們在登山或徒步時,隨著運動和肌肉做工消耗身體通過食物攝入的蛋白質、脂肪、糖分等營養物質產生熱量,其中過程包含化學和物理反應,這里就不過深的說明。
當運動停止后這種產熱也會停下,同時如果身體里的營養物質被運動消耗殆盡也會出現熱量產生停頓(此時繼續運動就開始消耗身體里存儲的脂肪或蛋白質,這種消耗過程慢,產熱效率不高)。
運動產出的熱量會分布在運動部位較多,同時也從這里散失掉,而這種產熱方式是有限的。一句話說透,汽車沒汽油了是肯定開不走的!
在高海拔運動里,我們一直向大家強調熱了要減(脫掉部分衣服)變天或停下要加(天氣變化及停止運動或到達營地后一定要增加保暖的衣物)。切莫等到熱的難受或冷到顫抖才想起加減衣物。
面對這樣的情況,要想維持運動機能,補充營養物質就是關鍵。如果是在家或城市里要補充是容易的事。
但在戶外活動中受體積、重量、食用方式和環境等諸多因素限制,能帶的補給品很有限,這也提醒我們一定要對自身留有余地。
這里我們省略掉大篇章的關于吃什么才能迅速補充和正確補充的文章,這些內容留待下期再和大家分享。
第4節
如何辨識失溫
出門驢行帶著體溫計量體溫是不現實的,而準確的體溫測量方法往往也最麻煩和不方便。
不過在發生失溫前都會有一些身體征兆出現,大家一定要注意這些提示。
1、出現不可控制的顫抖,冷了會發抖大家都知道,這里要注意的是“不可控制”的顫抖。出現這個情況就已經是輕微失溫了,要立刻采取補救措施。不過此時的顫抖是在利用運動和摩擦產生熱,是積極的現象,不要阻止他的顫抖。
2、神智和反應力出現改變,也是必須警惕的現象。當然引起這個問題會有別的原因,如低血糖、高原缺氧等,不過我們可以用溫度流失的四個方式來反推思考,判斷這位同伴是否經歷了嚴重的溫度流失從而導致失溫。
3、四肢溫度降低,麻木,末梢循環停止(用力捏手指,然后松開,手指會由白色馬上恢復血色就是正常的末梢循壞,反之就是循環出現問題),處于失溫狀況的人體會采取自身保護機制,減少或關閉遠端組織的熱量和營養供給,守護核心的區域。
這個時候患者的部分行動能力和動手能力也會出現不協調甚至不能做到類似打開拉鏈這樣的簡單事。
深入話題
失溫分為兩種不同類型
急性:受外界影響突然流失大量體溫,而身體的產熱能力來不及平衡和補充流失的熱量,導致患者在短時間內出現失溫。不過患者的產熱機能和身體里的營養物質都是OK的。這樣的情況只要改善熱量流失的4種情況,患者是可以自我恢復起來的。
亞急性:體溫流失沒有得到預防管控,同時也沒有足夠的補充營養物質,直到產熱需要的營養耗盡不能再產熱,患者發生失溫。這類情況患者已經耗盡資源無法產熱,即便是改善了熱量流失的情況也不可能靠自己恢復起來,必須用內補外幫的方式進行救助。此刻我們也不提倡靠運動來造熱,運動既可以造熱也會加速能量消耗,將患者帶入更加危險的情況下。
第5節
應對
立刻幫助失溫的伙伴就地施救
1、補充糖分和提高體內核心區溫度,用溫熱的流質為佳,熱可可、果珍都是不錯的選擇,這個補充是需要持續的,不是喝一杯就能搞定。
2、阻斷溫度流失,把病患置于干燥無風相對溫暖的環境,確保身上衣物干燥,不可躺坐在冰冷的地面,如果不明白往上看第2節。
3、采用回溫措施,對核心體溫區取暖回溫,把患者放進睡袋,確保衣物是干燥的,胸前、腋下放置暖水瓶等……注意暖水瓶的溫度控制不要燙傷患者。
待其緩和過來后再進一步的補充易消化和吸收的食物彌補身體消耗。碳水化合物是不錯的選擇,肉是需要很多時間消化的食物,而且加重腸胃負擔此時不可取。
救助要快和持續,并有人看守隨時關注患者趨勢。
禁忌:
1、不要拖延、不可拖延,一個人從正常到嚴重失溫最快只需要1小時。上面講到的失溫判斷都是針對輕微的情況,也只有輕微的階段是可以在現場想辦法來救助伙伴的。若非環境安全不可控,那么請盡快就地幫助失溫的人。
2、不要先去回暖遠端機體,核心才是關鍵。
3、不要有僥幸心理,喝點熱水又上路。失溫的人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條件來恢復的,就地救助并保持觀察,同時考慮外撤尋求更好的醫療救助。
4、如果不可控制的顫抖已經停止,神智和反應也呈下降趨勢,說明已經嚴重失溫。這樣的情況在 野外現場很難救治和改善,除了采取必要的保溫與回溫措施后不要再過多去做無謂的事,盡快把 病人送醫是唯一辦法。
5、嚴重失溫的病人會進入“假死”狀態,此時呼吸和心跳都極其微弱,不要輕易放棄(除非你的安 全也很難保障),切不可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對其做胸外按壓,病患的心臟十分脆弱會因為外界的沖擊或震動真的掛掉。人工呼吸或為其提供加熱加濕的氧氣是正確的。搬運這樣的病患也要萬分小心,并對其做保溫包裹。
時間就是生命,越早發現越早救治越大希望
這里再啰嗦一下感到冷是什么情況,冷和失溫是兩個不同的狀況,但它們是相互聯系在一起的。
偶爾的顫抖、多尿、血管收縮(皮膚顏色變淡)都是身體對寒冷表現出的反應或者說是預警,很多人因為不重視所以導致最后出現失溫。
本期課堂宗旨
希望大家多閱讀第2節,并思考自己即將開展的戶外活動中是否有這樣的風險,風險被發現和認知后就一定要重視并采取預防措施,失溫是不愿看見的結果。假如不幸有人發生輕度失溫一定要全力幫助他,盡最大努力避免失溫進入嚴重的階段。如果自己或隊伍的能力有限一定要及時向外求援并幫助患者堅持到獲救。
在充分及正確的準備下,不要偷懶主動的做好體溫管理(熱減冷加)并注意自己的運動強度和節奏控制(少出汗、千萬不要把內衣濕透),失溫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大家有想要了解的戶外知識,
歡迎給我們留言。我們將盡力為大家解疑答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