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有一種攀登方式叫做“跟攀”
2017年04月12日 所屬:登山文化
8月1日在雀兒山有一名自主攀登的山友得了高山?。ǚ嗡[),在C1營地以上區域遇難,消息傳出山友們都十分震驚和遺憾。事故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隊友經驗不足沒有意識到高山病的嚴重性因此沒有及時采取有效救援行動,營地也沒有急救氧氣設備等,最后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今年七八月在雀兒山我們也遇到了很多自稱是自主攀登的隊伍。有的隊伍為了跟攀,一進大本營發現有商業隊,甚至不做停留就直接追趕商業隊伍上到一號營地,沒有一點高海拔適應過程。

現在有很多(假自主攀登者)——這幾年很多隊伍自稱是自主阿式攀登并且登頂成功。其實很多隊伍都是踩著商業隊的腳印,甚至偷用著商業隊的路繩,偷偷跟攀,依賴商業隊的團隊保障。說實話我們這幾年也救援了不少這樣的隊伍。
2014年11月,川藏隊全體協作隊員參加了WMA(北美野外醫療協會)的野外救援培訓。
但是他們一旦成功了回去后吹牛說自己是自主阿式登頂并沒說他們是跟攀,這樣不切實際盲目莽撞的行為,誤導了很多并沒有自主能力的山友,讓他們誤以為攀登雪山并不難,心想他們這樣的水平和經驗都能自主攀登那我們也可以,對自己沒有一個準確的評估,對潛藏的風險認識不夠,最終導致悲劇發生。說實話一般人沒有個五年以上的雪山攀登和系統的技術培訓、野外急救等各種豐富的攀登經驗就談不上真正能夠有自主攀登的能力。
當然,任何人都不可能短時間內就成為一個自主攀登者,面對豐富的山峰資源,任何有意愿想要進行阿式攀登的愛好者,都必須要學習規范的攀登理念,拓寬自己的攀登思維,一名合格的自主攀登者必然是經驗豐富,頭腦冷靜,身體強壯,攀登能力和技能達到專業水準的攀登者,這都是需要系統的學習和長時間積累的。
國內民間登山從起步到現在不過三十多年,戶外運動真正進入大眾視野不過十余年,攀登高海拔雪山更是近幾年才火熱起來,所以很多愛好者玩登山時間并不長,談不上豐富的高山經驗,并不擁有自主能力。在中國想成為一名自主攀登高手真的不容易,最有潛力的年輕人畢業以后面臨著太多的現實和困難而不能長時間攀登積累經驗。
選擇什么樣的攀登方式是每個人的自由。我也非常理解選擇自主攀登的意義,有的人并不是為了省錢,而是追求更純粹的攀登和自我實現?,F在國內也有不少具備自主攀登水平的山友我非常敬佩。他們對山有基本的了解,知道如何高效、安全地穿越不同山上的地形和使用基本自我保護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應對新的環境,并自信地做出相應決策。他們至少擁有一定的評估用于不同地形的確保系統和判斷安全的線路及規避潛在危險的技術、知識和經驗,能全面地計劃和執行攀登活動。同時掌握必要的救援技術,與攀登搭檔彼此熟悉了解。
整個攀登從前期準備到攀登過程,獨立自主,自己對自己、也對團隊負責。自主攀登之所以對個人綜合能力要求很高,也正是為了應對與極大的成就感并存著的極大危險,畢竟登山是一項高風險的探險運動。
但每年國內卻有不少的山友,既沒有選擇自主攀登又不是跟隨有安全保障的商業隊伍,而是選擇了“跟攀”。原因一方面是自身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商業隊伍所有的行程都是公開的,所以很容易就跟攀成功。
跟攀的人不需要判斷天氣、不需要踩雪、不需要修路、不需要準備救援裝備,一出問題喊救命就可以,他們知道商業隊伍不可能見死不救,所有的安全完全依賴商業隊伍。但是大家應該知道,商業隊伍也是要首先確保自己的客戶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夠救援這些跟攀者的。他們一旦跟攀成功就會拍屁股走人連招呼都不打一個,回去后吹大牛說自己是怎樣怎樣厲害怎樣成功。這種僥幸心理和行為對自身安全是巨大的隱患,可以說是對自己生命的不負責。

如果山友真的有自主攀登的能力,完全可以不跟攀。比如雀兒山攀登季節很長,從七月到十月都是適合的攀登季節,隨便選個時間都可以不跟攀。選擇跟攀實際上就是沒有自主攀登能力的人,這種跟攀水平的山友如果完全自主攀登雀兒山有可能二號營地都到不了。
所以請尊重事實,尊重山峰尊重自己,不要再自吹自擂誤導其他山友。奉勸那些自身實力不足的山友,不要輕易選擇自主攀登,這種情況下大部分都是臨時組隊,隊友之間每個人的技術和能力都不熟悉,你們畢竟沒有長年高海拔攀登經驗,不知道山里真正的危險在哪里。除了雪崩、冰崩、落石、滑墜、冰裂縫等危險以外,高山病也是非常危險的,營地都必須要備有氧氣瓶等急救設備。隊員之間必須具備高山救援能力,一旦隊友出事沒有了自理能力,其他隊友是否有能力在危險的道路上背負著傷員安全下撤呢?
大自然千變萬化,渺小如我們,山里的危險很多是我們無法想象和預測的。希望山友們在自己能夠掌控的部分,不要因為錯誤地選擇了攀登方式而把小命都搭上了,山永遠在那里,生命只有一次。心中有數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