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隊的故事 · 三郎楊初:與山為伍
2017年03月21日 所屬:登山文化
他們是山友們在雪山上最忠實可靠的攀登伙伴;
他們曾從你的身邊走過,幫你鋪設路繩、搭橋修路;
他們在營地起早貪黑、燒水做飯;
他們扛起相機為山友記錄艱辛而精彩的登山過程;
他們每年在雪線上來來回回,帶領山友向著雪山之巔前進...
WORKING
川藏隊
姓名:____三 郎 楊 初______
職位:____攀登隊長______
編號:___01___
中國登山協會 高山向導
四川省登山戶外運動協會 戶外指導員
國際野外醫學協會(WMAI) 野外急救員
從業14年,帶隊登頂雀兒山若干次、慕士塔格峰9次、半脊峰10余次、雪寶頂4次、田海子3次其中
2次登頂、金銀山1次、四姑娘大二三峰和奧太娜若干次;探路考察貢嘎山區、格聶峰、雅拉雪山;
多次參與上述區域的山難救援工作。
拜訪楊隊的時候正趕上今年的秋季開學,在四川阿壩州黑水縣蘆花鎮,縣城及周邊村子的家長們一
大早就來送孩子報名。楊隊開著他的帕杰羅,和妻子木斯門,也來送十歲的女兒澤朗俄滿。
跟過楊隊登山的山友們都知道,楊隊在山上的鐵漢作風,面對攀登中生死攸關的許多狀況,從來果
斷而堅決。也許少數人無法適應這種似乎不近人情的風格,但保障隊伍安全是一個隊長最大的責任。
而鐵漢也有柔情的一面。
見到楊隊,圓圓的臉上笑容可親,一身立領T恤、牛仔褲加運動鞋,十分精神抖擻。蘆花鎮并不大,
因為開學,這一天路邊停滿了車,顯得特別熱鬧。路上隨處可遇到鄉親或鄰村親戚,楊隊駐足在一
位老媽媽面前,握著她的手說起話來。聊的是藏語我聽不懂,但見嫂子趕忙去旁邊的商店買了一桶
鮮橙多,分別時塞到老媽媽手里,恭恭敬敬。路上熟人不少,打個招呼就地聊上幾句,問候長輩及
彼此家中近況,在這里都是非常自然的事。

換回日常生活中,他們是兒子,是丈夫,是父親,也是你我的朋友。當他們作為一個整體——川藏
隊,出現的時候,我們驚嘆他們在雪山上的實力和強大。當然,他們個人和家庭的成長和發展也跟
團隊同步。這些從三奧雪山腳下走出來的藏族小伙子,正逐步地走出大山,走進城市,走出國門,
見識和豐富著人生。
▇少年楊初
少 年 楊 初
楊初隊長,全名三郎楊初,成熟、穩重的性情讓人看不出他是個80后。自從2003年加入
川藏隊,那時還叫三奧雪山向導協作隊,可算是隊里最早的一批隊員,名副其實的老將。
楊隊是家里的小兒子,上頭還有兩個姐姐,雖然在山上老家種地、挖藥是少不了的活兒,
畢竟從小受寵沒有吃過太多苦頭。初二肄業后,在家幫幫忙,2002年由于國家電網在藏
區的第一次路網工程,與村上20多個年輕人去了青海。那是第一次離家這么遠去打工,
一去就是三個月,在班瑪縣到西寧的省道邊宿營,生活向這個剛剛二十歲出頭的小伙子
展露了艱辛的一面。
▇最初的攀登
2003年國慶節,成為一名高山協作的三郎楊初,去了奧太娜雪山。這是川藏隊家鄉的三奧雪山中最
容易攀登的一座入門級山峰。每一個川藏隊的協作對它都不陌生,他們上山挖藥、挖蟲草、放牧、
伐木都圍著這座山峰,朝夕相對,再熟悉不過。
之后便參與了雀兒山活動,壯麗的六千米冰川世界讓這個從小生活在雪山腳下的藏族小伙子也十分
驚嘆。雀兒山是楊隊去過最多次數的山峰,也是他最喜歡的山峰,不管從難易程度、風景指數、地
形線路的豐富性,對山友們來說都是極佳的體驗,攀登雀兒山也是川藏隊最具代表性的品牌活動。
剛成立的川藏隊,不僅為國內一些較難的技術型山峰的自主攀登者提供高山向導服務、同時組織奧
太娜、雀兒山的商業攀登活動,還獨自對許多山峰進行了考察,特別是四川地區有名的貢嘎山區,
那里是中國現代登山運動的發祥地。楊隊也參與其中。
提到貢嘎主峰的考察,楊隊凝神良久說到,其實在山上并沒有太多恐懼,畢竟從小在山里長大,就
我們說的“山感”有天生的優勢,倒是下來回想起每次的遭遇,不管風雪壞天氣、還是雪崩落石,想
起時還是挺后怕的。一次在巴塘的黨結真拉峰,楊隊與其他隊員參與救援行動,他們在上山途中遇
到了雪崩,救援的人被埋,相當于救援隊這時得自救了再上山去救人,危險真是如影隨形。
▇半脊峰遇險
楊隊個人也有一次難忘的遇險經歷。有一年在半脊峰,大家都知道半脊最后快到頂的橫
切吧,看上去是不是沒什么危險,但還是需要拴著保護繩。當時楊隊作為修路隊,扛著
繩子沒有打保護就過去了,在離頂峰大概50米的地方,撲通一下掉入了一個暗裂縫里,
當時他只想到“我不能豎著掉下去,要橫著!”,于是本能的調整身體姿勢成躺臥狀,在
掉下去差不多2米的深度卡住,一個隊員看見迅速過去救起了楊隊。
哪怕是在半脊峰這樣的入門級山峰,哪怕是像我們的楊隊一樣經驗豐富的高山向導,稍有疏忽也會
發生事故,山里隱藏的風險太多了(許多隊員為了登頂后拍照方便,建議在這里是不是可以取掉保
護措施,事實證明不行?。。?。
▇慕峰上的幻覺
=
2006年,楊隊第一次去到慕士塔格峰。雖然身為藏族人天生對高海拔適應快,但第一次
到達7000米的高度還是讓他頭痛欲裂。在沖頂的最后一段路,凌晨天未亮就得出發,楊
隊回憶說,當時一邊走一邊幻想著前方有一棵大樹,走過去躺在樹下就可以睡個飽覺啦,
還以為自己走在一邊是茂密森林一邊是荒漠雪地的中間,反正潛意識里知道自己千萬別
走偏了!
高海拔登山的疲勞和缺氧,讓大腦不由自主產生了幻覺,后來楊隊跟同行的隊員交流,
原來大家都不同程度有類似經歷。
談到八千米雪山,楊隊也會非常向往,可能每一個愛山之人,都有一個八千米夢想吧。
同樣是藏隊,楊隊頗為自信,我們的體能不會比西藏隊差,山上的實操經驗也足夠(當
然,八千米經驗沒有他們豐富),可能理論知識沒有他們善于表達。川藏隊作為除了西
藏地區的登山隊伍以外,國內最具實力的隊伍,致力于組織推廣5000米到7000米雪山
的攀登活動,不失為更接地氣的方式,接引初級和提高級登山者。
▇父愛如山
話間楊隊的女兒澤朗俄滿來了,十歲的小姑娘,頭發有一些自然卷,飽滿的臉頰修長的
身型,頗似老爸的運動員體質。姑娘愛笑,給我們添茶倒水,十分懂事,學校報名也是
自己去的,讓楊隊夫婦省心。
都說藏族的姑娘能歌善舞,澤朗也不列外,且因為成績優異,今年夏天還被選為學校代
表,參加了全阿壩州組織的夏令營活動,去了紅原大草原等州內一些愛國教育基地。談
起唯一的寶貝女兒,楊隊的臉上總是一副滿意和喜悅的神情,父愛洋溢,他最大的希望
就是澤朗好好讀書,將來能有出息。
現在的生活,除了登山活動期間,為了保持良好的體能,楊隊還在家堅持鍛煉身體,每
天跳繩最少600下,早上跑去縣城邊的白塔燒香又跑回家全當跑步鍛煉了。
業余時間楊隊也沒閑著,家鄉黑水縣的蟲草質量不錯,每年春末夏初的時節,從四千米
高山上挖來,刷掉泥土,曬干,許多外地朋友直接訂購。作為上好的營養補品,冬蟲夏
草是藏區最為人熟知的特產。
冬天沒有農忙,家里活兒少,通常是藏族人朝圣的季節。他們跟家人、朋友、親戚幾家
結伴,坐車、徒步或三步一拜去到圣地燒香拜佛,祈禱來年平安好運。今年春節過后,
楊隊帶著妻子、姐姐翻過3座山,走了5天去到金川縣的觀音橋朝拜,為父母及家人祈福。
而作為專業人士,除了國家路網電網之類需要野外作業的活兒常找我們的協作幫忙,像
玉樹地震、汶川泥石流這些自然災害發生時,楊隊就成了黑水縣民兵應急分隊的一員,
出入在最危險的第一現場,此時他與軍人無異。
從2003年加入川藏隊,2005年成為攀登隊長,三郎楊初已經成為了一名經驗豐富的優秀
高山向導,十余年的辛勞努力,在山上吃過苦、挨過凍、吹過大風、趟過大雪、背過客人
...他依然熱愛這份職業,也見識了外面的世界,為家人帶來了更好的生活。

登山界有句話叫“無兄弟,不登山”,這在川藏隊十三年的發展歷程中得到最佳的詮釋。
楊初隊長是最早跟隨川藏隊創始人蘇拉王平登山創業的幾個人之一,十幾年兄弟情義,
唯謝不必大言,真心長存心間。
滿懷不變的信仰,感恩命運的賜予,楊隊希望不久的將來幫助更多的山友實現雪山夢想,
祝福每一位山友平安快樂!扎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