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隊的故事 · 澤東作:從放牛娃到攀登隊長
2017年01月24日 所屬:登山文化
他們是山友們在雪山上最忠實可靠的攀登伙伴和安全保障;
他們曾從你的身邊走過,幫你鋪設路繩、搭橋修路;
他們在營地起早貪黑、燒水做飯;
他們扛起相機為山友記錄艱辛而精彩的登山過程;
他們每年在雪線上來來回回,帶領山友向著雪山之巔前進...
87年的澤東作,是五個攀登隊長中年齡最小的一個。1米87的個頭兒,
魁梧的身材,也是川藏隊協作隊員中最壯實的,
因此被大家親切的稱呼為“阿?!薄耜笈R粯訌妷?、踏實、肯干。
“牛隊,牛!”,這樣的聲音常?;厥幵陉爢T們的歡聲笑語和群山之間。

牛隊的家在四川阿壩州黑水縣達古冰川景區內,那是一個山清水秀、森林草場雪山環繞的美麗地方,
頗具阿爾卑斯山腳下村莊的寧靜優美。此時正值盛夏,白天陽光明媚,晚上和風涼爽。
高山上的水草豐滿,牛隊的妻子則仁讓姆已經出去放牧一個多月了。
這座兩層樓的石木房屋是09年新修的,牛隊家以前在山上的三家寨,交通非常不方便。
2004年達古景區開發,退耕還林還草,山里的人家都搬到了出行方便的公路邊上。
牛隊的母親抱著才一歲多的孫子,看我們做采訪,臉上平靜安詳。

少數民族家庭一般都有兩三個孩子,從小和兄弟姐妹一起長大。
但我們的牛隊是家里的獨子,老來得子的父母十分珍視這個孩子。
雖然得到父母疼愛,年少的阿牛也常跟小伙伴們一起玩耍,但回到家時總難免孤單。

由于人力不多,小學時候牛隊就開始幫著家里種地干活。
牛隊家以前有11.7畝地,種些青稞、麥子、胡豆,父母年紀都大了,
農忙時節只得靠他挑起重擔。早熟的牛隊,把這股責任和擔當延續至今。

18歲時,招收民兵的消息讓少年阿牛暗自激動。
從小看著電視劇里的軍官大將馳騁戰場,一個參軍的夢想在心里生發。
當兵是一件很酷的事,但作為家里的支撐,不方便外出很遠的地方丟下父母,
懂事的牛隊最終選擇了留在三達古的家里。

2002年之后,家里從種地變為放牧。放牛娃時常上到海拔四千以上的高山牧場,
有時夏季一待就是一兩個月。白天跟著牛走順便砍柴,晚上便住在山上的牛棚里,
帶些青稞粉面和酥油,就地生活燒水,糌粑既飽腹又方便。
在山里可能好幾天看不到一個人,說不上一句話,
我們的牛隊跟天邊的浮云群山一般靜默美好。

08年那場大地震,多多少少對州內藏族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影響,
山勢地形的變化直接影響著賴以生存的人們。旅游的人群也少了許多,災區經濟一蹶不振。
第二年,澤東作幸運地加入了川藏隊,這個時候的川藏隊已經從小小的八家寨走到了成都,
設立了自己的辦公室,與外面世界開闊的眼界和快速發展的勢頭接上了軌。
雖然牛隊家所在的三家寨和八家寨僅隔著一個黑水縣城,距離不遠,
可兩地的語言竟然不同。牛隊是安多藏族,川藏隊的老家八家寨屬于嘉絨藏族,
剛進隊伍的牛隊由于聽不懂同伴的話語,著實有點煩惱,大概小時候的孤單又重現的感覺。
擁有信仰的藏族人民還保持著優良的傳統,淳樸善良的性格也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展現無遺。
用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靠譜”:在長期的接觸中可見一個人的品行,是做事的基礎。
雖然語言存在差異,但勤快、老實、肯干的牛隊很快被老隊員們接受,成為川藏隊主力協作之一。
伙伴們慢慢的交流和合作多了,牛隊說現在基本沒有問題,
畢竟無論嘉絨還是安多都屬于藏族,同一個語系。
當年剛入隊的阿牛還是我們的羅隊帶領培訓的呢,
2013年升為隊長的阿牛與其他四位攀登隊長成為川藏隊協作實力與發展歷程的最好見證。
下圖為五位攀登隊長在泰國展旗的英姿,川藏隊從八家寨到成都乃至全國再“游”到了海外。
在牛隊家采訪的時候,一歲零2個月的兒子俄木東作抓著奶瓶,
在一旁吸允著好像聽得懂似的特別可愛。
孩子的媽媽則仁讓姆是甘孜州馬尼干戈人,說起來牛隊和妻子的相識還要感謝神山雀兒山呢。
2012年7月,跟往年一樣,川藏隊夏季雀兒山攀登活動如期舉行。
已經連續三年帶領幾十名隊員攀登雀兒山的澤東作又一次來到美麗的玉隆拉措旁,
誰也沒想到,這一次,除了登山,還有一個更美麗的相遇在等著他。
則仁讓姆是馬尼干戈當地人,每年登山季,
他們提供馬匹和人力供登山隊運輸物資,以此掙取家用。
這一次,則仁讓姆也來了,雖是一項維生的工作,
但見多了山上發生的山友們的登山故事,
對協作小伙們過人的膽量和體能還是相當佩服的。
想想能夠在圣潔的雪山腳下認識還蠻浪漫的,兩個年輕人一來二去互生好感。
具體細節牛隊沒有告訴我,我想太多的語言本身也是蒼白的,
兩顆心走近并接納彼此才最重要。
于是乎,一個幸福的家庭在2014年誕生啦!
則仁讓姆跟隨牛隊來到了三達古,這個美麗的山水環繞的地方安心過日子。
登山的工作給牛隊帶來了美滿的婚姻,也讓家里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在結婚之前,牛隊便開始忙碌著給家里蓋新房子,時間剛好是在進入川藏隊的同時。
從此,一磚一瓦,一根根木材,一點一滴,壘建起來。
房子建成后,又在2011年進行了裝修,接踵的好運降臨在這個家庭。
今年70歲的父親伍扎和母親列羅,當時都盼望著給兒子找個好媳婦兒,抱上孫子。
說來也巧,真是有緣千里來相會,就這么從相隔幾百公里外的甘孜州找到了妻子。
這千里姻緣一線牽,川藏隊不知不覺做了一次月老呢。
牛隊雖然成為攀登隊長的時間相較另外四位隊長短,但在從業的這幾年里也經歷了不少的突發情況。
特別是參與四川省內多次的高山救援行動,這不僅對救援人員的體能、
專業性有極高的要求,更是一次次錘煉內心的考驗。
牛隊談到2011年川藏隊去雪寶頂救援的事。
當時才入行兩年的牛隊可能是第一次參與救援,救援意味著發生了事故,
有可能山上去找的已經是遇難的尸體。
但由于時間緊牛隊根本沒有多想什么,臨時接到通知,出事的山友二人恰好是川藏隊的老朋友,
他們自主攀登遇上雪崩很快被埋。救援隊第一時間做出反應,趕到現場,參與搜救。
等到最后抬著認識的老朋友的尸體下山時,面對他的家人,
牛隊說當時心里難受極了,不知道怎樣向家屬交代。其實我們都明白,作
為救援人員的川藏隊協作們已經盡力了,但面對生命的消逝面對親朋的死亡,
沒有一個人心里好受。
作為高山協作員,在山里未知的危險環境中,隨時都有可能面對這種境遇。
這也讓牛隊和川藏隊協作們養成了強烈的責任心和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還有一次,在雀兒山攀登活動中,其他隊伍的山友在C2營地突發高山反應。
按理說商業隊伍無論是人員和物資配備都是為自己的客戶盡量保障和服務。
但高山上什么都有可能發生,人心肉長我們的協作不可能見死不救。
這次是牛隊連夜把山友背下了山,連夜趟河出了新路海撤往甘孜縣城,才沒有發生更壞的情況。
山上這樣的事情不少,我們的協作都練就了“背人”的技能呵(苦笑~)。

從小在山里長大的牛隊告訴我,之前他只去過一次成都,還是為了給媽媽看病才去的。
其它時候根本沒機會也沒時間出門。
從加入川藏隊后,到成都的機會多了,他說他挺喜歡成都的,冬天不像藏區那么冷。
后來隨著團隊去過越來越多地方,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看海、第一次走出國門...
許多的第一次是這個年輕人想都沒想過的。說起這些他靦腆的笑起來,眼神里滿是感激。
有句話說旅行可能不會改變你的生活,但可以改變你看待生活的方式。
也許,面對一歲的兒子,作為父親的牛隊已有了清晰的規劃,
未來的道路因這個年輕人的努力上進而越發光明。
讓我們祝愿牛隊一家,健康平安,喜樂長存。希望牛隊的踏實穩重,
成為每個山友可靠的信賴,一起安全登山,快樂登山!扎西德勒!
【掃描二維碼,關注川藏隊公眾微信號】